我国军用圆形连接器可以说是基本上是在“需求推动发展”的环境下发展,以仿制他国产品与标准为主,直到成立“211”电接触实验室,才开始把“连接器”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,中国军用连接器发展历史基本分成三个阶段:建国初-60年代,60-90年代,90年代至今。
第一阶段:建国初期至60年代。
我国最早的电连接器工厂是1957年创建的沈阳117厂(现在的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公司),主要仿制当时的现役飞机用电连接器,这些连接器相当于苏联三四十年代的军用标准产品,之后随着空地武器装备的发展,相继建立了针对各系统专业的连接器生产工厂。到60年代末,主要批量的系列有P系列、PR系列、PD系列、Y2系列、Y4系列。这时期连接器主要特点就是质量重、体积大、插合分离速度慢,目前这些产品在军工上仅用于早期苏式装备。
第二阶段:60-90年代。
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以后,军工系统开始进行新技术、新思路的引进,我国军用连接器也相应开始进入全面质量管理,摒弃“百里挑一”的制造理念,为军用连接器进行质量分级,最高等级为:七专级(G),次之是军品级(J)最后是普通级(M)。同时这个时期的设计理念也慢慢向美标转移,比如我军的GJB598标准相当于就是MIC-C-26482,这个阶段以快速接插接口、多键位防错插、高防护等级、闭口式接触体、压接型接触体、小体积、中密度产品为主要特点,后来也出现了密封连接器。这个时期以158厂的XK、XKE,796厂的YB,693厂的Y27(推拉快插)系列等产品为代表性产品,现今在军民市场仍有广泛的应用。
第三阶段:90年到至今。
随着MIC-C-38999标准成为国际公认军工标准,我国也始对这个标准的产品进行研究与推广应用,军工部门开始制定并实施GJB599标准,GJB599标准分为4个系列:系列Ⅰ为卡口式航空插头;系列Ⅱ为短壳体卡扣式航空插头;系列Ⅲ为快速防松脱螺纹式航空插头;系列Ⅳ为推拉螺纹式航空插头。这一体系下的产品以小圆形、高密度、快速分离、耐环境、可拆卸、压接型为通用规范。其中接触体比GJB598标准缩短27.7%,并对接触体进行了改善,以提高接触体的刚度,防止使用过程中的折弯与损坏,改进了插孔端接口部分,增强插拔导入的顺畅。后期也慢慢发展出接触体混装型,可将低频、高频、光纤、电源等各种接触体混装在一个壳体内。一般代表性产品有JYⅠ、JYⅡ、J599等系列。
军用连接器经过几十年长足发展,已经具备较完善的专业化与系统化,但是发展不会停止,未来军用连接器将会沿着体积小、重量轻、强度高、模块化、耐环境、高速数据传输(不仅是光纤,铜线也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,以后会单独来讲这一块内容)、大电流传输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。